清华体育有悠久的传统,自建校以来一直是清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大学体育教育的一面旗帜。蒋南翔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他发扬清华光荣的体育传统,注重体育教育创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教育思想,为清华体育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1957年提出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口号已传承66年,成为了清华的文化符号。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与深刻的时代印记。回顾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内涵进行深入阐释,将他的体育教育理念进行升华,可以为当下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一、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有一个渐进的形成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是清华光荣的体育传统、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爱国情怀、清华人行胜于言的优秀品质。从清华体育的受益者到清华体育工作的指导者,身份的转变标志着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
(一)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萌芽
清华从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此校方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督促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之下,清华人对体育一直钟爱有加。1932年,蒋南翔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浓厚的体育氛围中,他对体育运动展现出极大的热情。据夏翔教授回忆:“蒋南翔早在30年代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期就热爱体育运动,一直很重视锻炼身体,他每天课余时都要到体育馆来参加各种运动,有时玩篮球‘斗牛’(斗牛是当时学生在篮球场上不按篮球规则的一种运动),有时长跑,有时游泳。”
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在萌芽时期,不仅继承了清华体育的优秀传统,还深受时代洪流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内外危机加剧。作为一名爱国青年,蒋南翔曾发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此时,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也是爱国行为的一种表现。1933年,梅贻琦校长在《体魄健康与救国》中也指出:“我们要将灵敏的脑力,寓寄于健全体魄之中。而后才能担当艰巨,才能谈到救国。”梅贻琦校长非常重视体育,他在学籍管理上明确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这一体育思潮必然对蒋南翔的体育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概言之,学生时代的蒋南翔所接受的清华体育教育内涵丰富,身体已经被抽象为一种国家命运的隐喻,这是蒋南翔体育教育理论最初的思想来源。
(二)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特别重视体育的发展,他曾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青年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毛泽东考虑体育时的一个核心问题,他曾多次强调学生应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3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在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潮的引领下,清华体育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指导方针,开始进行新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1952年底,蒋南翔到清华后就常和身边同事提及新中国成立前清华优良的体育传统。1953年6月7日,在蒋南翔的支持下,清华大学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田径运动会。1954年,在他的支持下,清华开始创建体育代表队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思想政治素养高、运动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1959年,清华第一次夺得了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男子总分、女子总分、团体总分三项冠军,给学校的体育工作以极大鼓舞。
(三)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成熟
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成熟的标志是“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口号的提出。1957年,在全校体育干部大会上,他说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体育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当时马约翰已经76岁,还是面红身健,他希望每个同学要向马约翰看齐,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1964年在学校祝贺马约翰为清华服务50年的大会上,他再次提到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一个活榜样,并正式向清华学子提出要求——“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至少”二字体现了清华人追求卓越的突出品质;“为祖国”体现了清华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五十年”体现了清华人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作风。纵观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从最初单纯以强健的体魄报国到后来的重视学生阶段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体魄与人格并重,将爱国主义教育、清华的校风、校训及学校文化融入人生全过程的教育理念。这种反映清华特色、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体育教育观充分体现了他对清华体育的深入思考。
二、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内涵特点
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不断的演进与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教育理论。这绝不是对西方经验的照抄照搬,而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体育教育规律。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顶尖人才为导向,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蒋南翔体育教育理论的构成要素。
(一)强调爱国主义
纵观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紧跟时代脉搏与服务国家建设是其体育教育的创新动力。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他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他的爱国主义体育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口号中。不难看出,蒋南翔的体育教育理念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蒋南翔曾在《论在我国大学生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他强调爱国主义不仅是泛泛的口头宣传,还要落实在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他还进一步指出,没有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如何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蒋南翔做出了有益探索。无论是始终关注群体活动,还是向体育代表队有所侧重,清华体育一直坚持“又红又专”。“专”是讲专业能力,“红”是讲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清华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蒋南翔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热情;为了满足国家对体育才人的需要,蒋南翔因势利导,从上到下建立起完善的体育代表队制度。这些举措充分表明蒋南翔的唯物辩证法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体育教育观的体现。
(二)重视全面发展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并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蒋南翔校长在任时期,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曾形象地比喻要建立“四个代表队”:辅导员是政治代表队;业务尖子是科学登山队;运动员是体育代表队;文艺社团是文艺代表队。四支代表队各有特长但都要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需要特别指出,他多次强调四支代表队必须是全面发展基础上对某一方面特长的充分发挥与培养,这充分体现了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中的全面育人观。蒋南翔曾对体育代表队运动员提出“业余赶专业”“争取在几年内出40个运动健将”的目标。同时,他强调如今的体育代表队不能像旧中国一样,在大学里养一批“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棒子”,要求运动员:一要树立高标准,二要实事求是,三要做到“五个心”——信心、决心、恒心、虚心、专心。概言之,他从学校体育教育的实践中,总结认为多种教育渠道殊途同归,都要向着“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迈进。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蒋南翔依据中国国情,结合清华的体育优势,开始尝试在大学培养竞技体育人才。1954年,他在工字厅召开体育积极分子座谈会,会上指出:“体育运动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普及”是希望在校所有学生能100%参加锻炼,使广大学生体质普遍有所增强,并且要逐步争取做到除特殊原因以外,都通过清华的锻炼标准才能毕业;“提高”是需要培养出一批学习好、道德品质好的优秀运动员作为学校代表队,既依靠他们来带动全校体育运动,也可为国家造就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1966年,清华已有蓬铁权、胡方纲、李作英等11名运动员获得国家运动健将称号。他们品学兼优,毕业之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始终以清华体育精神自我激励,不断追求卓越。
三、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要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目标。以上两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体育对当代青年的培养。新时代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理论,如何彰显大学体育的时代价值,蒋南翔的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传承与发展的当代意义,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育人目标:强调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通过体育实现立德树人,蒋南翔在清华作了很好的示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体育家精神一直以来是清华体育的重要内容,以马约翰为代表的老一代体育教育家将爱国主义教育、体育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青年时代的蒋南翔耳濡目染,任清华校长之后将“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思想继承下来,“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就是生动体现。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清华人的口头禅、座右铭,形成了一种清华独有的文化符号。
2014年9月,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旭发表《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专题文章。文章指出,清华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优良传统,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坚持和弘扬体育传统:(1)不断创新体育理念的传统;(2)校领导班子重视的传统;(3)建立全校“一盘棋”的传统;(4)重视体育工作队伍的传统。可以说,“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新时期清华体育凝练出的育人目标,是对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二)落实育人举措:提倡终身体育
清华体育的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培养。蒋南翔在清华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使他对清华体育的传统与文化非常认同。在担任校长期间,他不仅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根据夏翔教授回忆,他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他经常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长跑、游泳都是她喜欢的项目。
蒋南翔曾提出“8-1>8”,也就是说7小时学习加1小时锻炼,其学习效果大于8小时的学习。这句话也一直被清华的广大师生所奉行。进入新时代,清华不断采取创新举措督促学生养成锻炼习惯。2010年,体育部实施4+2+2的课程体系,从大一到大四,体育课贯穿了本科教育全过程。2014年,清华恢复“第一堂体育课”的传统,2017年又恢复了“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这些举措,处处彰显了清华对体育传统的重视和传承。如今,由学生自发喊出的“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已经广为流传。新一代清华人对体育传统的珍视、尊重、传承、发展,是对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时代回应。
(三)创新育人路径:培养竞技人才
中国的大学体育教育,除了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之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蒋南翔就开始在清华整合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探索“体教结合”之路。蒋南翔认为,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不是简单的体育训练+文化课,而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从本质上来讲,是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培养竞技体育人才。20世纪90年代,清华重新开启了自主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之路,开始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逐渐形成了“清华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清华的三个重点项目为例,射击已获得多枚奥运金牌;田径队已收获首都高校运动会的十四连冠,并在全运会上不断收获金牌;男女篮在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共获得七次全国总冠军,为职业联赛输送了十多名球员。2023年,在中国本土举办的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清华人在田径、射击、篮球项目上勇夺金牌,展现出朝气蓬勃的中国当代大学生风貌。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与清华优质的生源有关系,但是从竞技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清华的教育环境无疑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是对蒋南翔时期“体教结合”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四、总结
蒋南翔体育教育理论是清华体育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回顾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他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以爱护青年、尊重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充分展现了一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与实践从理论层面可以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如今,清华体育已形成有理论、有理念、有目标、有口号、有实践的全方位体育教育体系,这些与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交相辉映。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继续传承和发扬蒋南翔体育教育思想,构建新时代大学体育理论,实现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更多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而继续奋斗!
(作者刘波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茹亚伟系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清华大学体育部博士后)
(清华新闻网11月9日电)
编辑:陈晓艳
审核:刘蔚如 郭玲